建瓯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1日起,福州火车站实施新列车运行图时 [复制链接]

1#

十九世纪“下梅茶市”贸易茶的研究

撰文|詹权华

摘要

清代武夷茶从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起程,行至河口装船,下鄱阳、入长江、至樊城,经晋城、抵大同、到库伦、最后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公里,其中水路公里,陆路公里)。茶路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茶叶之路长达余公里。这条“茶叶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清初以“下梅”品牌主导了“万里茶路”茶源地交易市场。

关键词:红梅;白毫;下梅;茶路;

前言

清朝武夷茶市的兴盛,跟清*府的“通商口岸”*策密切相关,毕竟大宗茶叶交易还是需要外贸订单。关于清朝“通商口岸”,这事儿还得从十七世纪后期说起,康熙在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之后,为了振兴沿海地区经济(主要是三藩之乱区域),实行开海通商*策,康熙二十四年(年),清*府首次以“海关”命名,在东南沿海正式设立“四大”海关:广州的粤海关、厦门的闽海关、宁波的浙海关、上海的江海关,成为清*府指定外国商船来华茶叶贸易的交易地点。雍正五年(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经蒙古通往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的贸易线路打通,茶叶成了恰克图贸易的主要商品,最远销售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乾隆二十二年(年)随着“一口通商”颁布,只留广州的粤海关对外通商。道光二十二年(年)鸦片战争后,与英签订《南京条约》,开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口通商”口岸。(虽然福州闽海关年7月开埠,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年才第一批茶叶输出)鸦片战争“开放”了五口通商,武夷茶逐渐由福州、厦门等地出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北运通道受阻,武夷茶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变。晋商在汉口周边地区开始采购茶叶,使得两湖茶区和江西宁红茶区慢慢取代武夷茶区,恰克图的茶源地下梅茶市,也逐渐失去了优势。本文将结合衷幹先生民国出版的《茶市杂咏》、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历史环境、十九世纪英法书籍文献进行分析,观史知今,思求蜕变,以期对清代下梅茶市有所认识。

一、下梅茶市的何时兴起的?

本章节以衷幹先生民国出版的《茶市杂咏》为主,结合《崇安县新志》等其他文献,稍微考证下梅茶市兴起的时间段。

衷溯文,名(衷幹),字西屏,崇安人(今武夷山市)。福建私立法*专门学校预科毕业。曾任民国建阳县第一区署区长,教育会长,崇安县修志委员会常务委员、总干事,崇安县善后委员会常务委员、副委员长,《崇安县新志》協修,中国茶叶研究所视察,参议会秘书。民国期间暗中提供崇安游击队物质,解放后,任建瓯一中国文教师,为人谦逊勤勉、乐善好施。著有《茶市杂咏》、《武夷游览指南》。

以下衷幹《茶市杂咏》所记:

清初茶市,以下梅为盛,星村次之。福州通商后,始由下梅迁赤石,商贾云集,颇称繁盛。乱后一落千丈,令人有今昔之感。追而记之,亦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之意”。

清初贸易在梅溪,贩得毛茶价颇低。

竹筏连云三百翾,一篙归去日沈西。

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

腰缠百万赴夷山,主客联欢入大关。

一事相传堪告语,竹梢夺得锦标还。

清初茶业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乾隆间,邑人邹茂章以茶起家二百余万。福州通商后,西客遂衰,而下府、广、潮三帮,继之以起。

雨前雨后到南台,厦广潮汕一道开。

此去武夷无别物,满船春色蔽江来。

道光后,邑人业茶者,只红茶数家,青茶均由下府、广州、潮州三帮经营之。下府帮籍晋江、南安、厦门等处,而以厦门为盛。汕头属潮州帮,广州帮则统香港而言。首春由福州结伴溯江而上,所带资本,辄百数十万。

一团小凤尽垂髻,玉手拈来细细挑。

博得青蚨携伴去,钗光鬓影似归潮。

首春四乡妇人,多赴赤石拣茶,共约千余人。散工时,钗光髻影,几如潮涌,每人一日可收益五角至一元。

上文衷幹先生已经介绍的蛮详实的,下梅、星村、赤石为清朝民国期间崇安县三大茶市。

下梅茶市:起始清初,至福州通商。

星村茶市:起始清初,至民国二十年。

赤石茶市:起始福州通商,至民国三十五年。

另据民国三十一年(年)《崇安县新志》中记载“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俗谓之西客)至县採办,运赴关外销售。乾嘉间销于粤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採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其用途不仅待客,且以之作医疗之良剂...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迁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余万,造房屋七十余栋,所居成市。茂章故任力闻祠堂中犹保存扁担麻索以鼓励后人云”。

其实,这三大茶市主次也不好定论,当时,每个茶市对外贸易主销的茶叶品种不一,或者不确定因数的发生…我查阅(武夷山清朝大事记),截取一些:

康熙四十八年(年)火灾,毁城内民房数百家。

康熙五十年(年)大水,北乡受灾特别严重。

康熙五十三年(年)大水,城崩桥毁,田园被淹。

雍正十年(年)火灾,毁星村民房百余家。

乾隆十三年(年)火灾,烧毁城关民房数百家。

乾隆十五年(年)大水,多人淹死,三桥被毁。

乾隆二十年(年)大水,盐埠门浮桥被淹。

乾隆四十七年(年)火灾,烧毁南门外百余家。

乾隆四十九年(年)大水。

乾隆五十一年(年)火灾,由毓秀门烧到南门。

乾隆五十三年(年)火灾,由毓秀门烧到道姑巷。

乾隆五十六年(年)大水,曹墩毁田屋,多人淹死。

嘉庆元年(年)火灾。梅溪火。

嘉庆五年(年)火灾,前街火。

嘉庆八年(年)火灾,赤石街火。

嘉庆十年(年)火灾。公馆火。

嘉庆十二年(年)火灾,县城火。

道光二十五年(年)火灾,烧毁*土街民房一百多家。

(茶市的兴盛,茶山的过度开垦…火灾、洪灾…当然,这段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不做论述)。

或许有朋友会说,不是有《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各大V及媒体“加持”,康熙十九年基本成为“共识”...问题来了,我查阅《崇安县志》、《崇安县新志》及其他文献,均未有“康熙十九年”记载。

在民国,作为修纂《崇安县新志》的衷幹先生,在其所著《茶市杂咏》也仅以“清初茶市,以下梅为盛...清初贸易在梅溪,贩得毛茶价颇低。竹筏连云三百翾,一篙归去日沈西。(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记之。

况且,康熙十九年,跑路都来不及,还有时间卖茶?自顺治三年始,崇安一带,反清起事,战火不断。直至顺治十四年(年),总督李率泰招安陈德容,才渐趋消停。康熙十三年(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回应吴三桂叛乱,佔领崇安。康熙十五年(年)耿精忠兵败降清。康熙十八年(年)邵武籍人江几(外号江拐子)、杨一豹在崇安县境的*岗山、白塔山一带起兵反清。九月,江西人吕贵、苏亮起兵回应郑经(郑成功之子)的反清行动,自称都督,率三千多人佔据崇安岭阳关,后兵败。康熙十九年(年)邵武籍人江几(外号江拐子)、杨一豹先后被巡抚吴兴祚、巡道佟国左招安。康熙二十一年(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

结合上述,下梅茶市的兴起时间约为顺治十七年(年)前后,或康熙二十四年(年)四口通商之后。下梅茶市的兴盛时间,我个人偏向年后。时局的不稳,何来茶市兴盛?

《LamatièremédicalechezlesChinois中药材》法文版

L.Soubeiran

二、下梅茶市对外交易的主要品种?

本章节以作者在华时间长,十分了解中国,且描述比较详实的SamuelWellsWilliams年《TheChines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