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伊犁往事38最初的疯狂 [复制链接]

1#

最初的疯狂

郭文涟

文化大革命最初在边城伊宁闹起来的时候,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热闹”。

记得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像往常一样,非要去街上玩一会儿,即使口袋里没有几分钱,也要逛一逛,看一看。

记得那天在解放路新门市部前(即现在的新时代商场),有一群穿着或蓝或*衣服的青年学生,他们在门市部前围了一个圈,一会一阵锣鼓喧天,便见一对对男女青年舞着红绸,喜气洋洋地又说又唱又跳。一会儿的工夫,便引来不少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上来观看。那些青年男女如同喝醉了酒一般,跳得更加起劲。一精神抖擞的小伙子把一面红旗上下舞得呼啦啦地响,旁边一群人随着红旗猛唱猛跳,一会儿一个亮相特写似的动作,两眼随着红旗的指引闪着热情喜悦的光芒,仿佛前方已是红霞烂漫,跟随着那面红旗,便会奔向美好的前程……

后来我长大一些后,我才知道,那一天是一些青年学生在庆祝并宣传文化大革命的动员令--“五·一六”通知的发表。

也就从那一天起,伊宁市开始热闹起来,先是由伊犁日报社院里开出一辆辆解放牌汽车,车开得很慢,车头上架着几个高音大喇叭,喇叭里不停地播送着最高指示,播一会儿放上一会毛主席语录歌。如此反反复复,把街上的气氛炒作得热闹异常。车上还有几个人大把大把地撒着传单,天空里像是撒满了雪片一样纷纷扬扬,人们叫着喊着吵着乐呵呵地笑着,追逐着那飘撒在天空中的传单,似乎那传单有什么宝物似的。

我那时年幼,总觉得这种形式特别好玩,便追逐着汽车把那传单要了一张又一张。开始时那些大人们挺吝啬的,以为小孩子家懂什么。后来见我执着地跑了那么久,且上气不接下气,便弯下腰塞给我几张。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拿给爸爸妈妈看,谁知爸妈并不高兴,尤其是爸爸,一脸的沉默,没说一句话。后来我才知道,那叫传单,而且这种传单告诉人们的并非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大把大把的传单撒过之后,伊犁的街头更热闹也更乱了,各单位的形势也更加趋于紧张和乱而无序了。

随后的日子里,大字报铺天盖地,四处张贴。先是区*委(现在的州人大)大门外的墙壁上齐刷刷地贴满了白纸黑字的大字报,其内容要么是“炮轰区*委”,要么是“低头认罪”之类。接着各单位领导办公室的门两边,也贴满了。后来从伊宁市解放路至斯大林街红旗大楼处的路两旁,隔一段路便有用木板皮钉做起来的专供贴大字报用的板墙。大字报的内容一律是紧跟形势,什么向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开火,什么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什么质问××领导为什么捂盖子,不让群众起来搞文化大革命;什么××领导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坚决不答应,等等。哈哈……现在想起来,这是那跟那啊!

贴大字报的时候,先是用一把扫帚,把一桶用麸皮做成的糨糊,一扫帚一扫帚地往木板墙上抹,然后再把用毛笔写成的大字报贴上去。一贴上去,便有好多人围着观看。我现在想,那个时代许多人的毛笔字或许就是这样练出来的。但是随着形势的日趋混乱,人们知道大字报上的话无中生有者居多,因而看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也不知为什么,我那时对大字报特感兴趣,我主要不是对内容,而是对那些所配的漫画。每逢星期天,我都要到大街上去看大字报,我至今还能生动地描述出那些可笑又令人可赞可叹的漫画,只可惜我缺少绘画的才能,否则我会画一大堆漫画成为一个不错的漫画家的。不过我又想,新中国如果有漫画史的话,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定是一个高峰,那可真是人才辈出,佳作频频啊。只可惜,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与我一样,只存有记忆,而没有收藏的习惯,往往是存有记忆的人消失得差不多了,我们才忙里忙外地做一些补救的事。岂不知历史在这个时候,已经变得苍茫而难以寻迹了啊……

那么,那时的人们喜欢干什么呢?喜欢别出心裁,不断搞一些新花样来,比如把那些牛*蛇神挂上牌子剃成阴阳头当作战利品似的押在车上四处游街,比如给当权派戴高帽子,把那帽子糊得高高的,使得人们不是看那当权派,而是看那高高的纸糊的帽子。我印象深的是一天下午,我正在院外的河坝里游泳,忽见一群人从街上涌过来,爸爸下属单位里的一个领导被戴了高帽子,手拿一铜锣“咣—咣—”地敲着。我一时觉得很好玩,可是见到他的儿子——与我们一起玩耍的那位小伙伴低下了头,一脸灰色地离去,我于是心里也担心起自己的爸爸来了。幸运的是,爸爸单位里的“保皇派”(保护老干部的派别)势力比较大,爸爸始终没有被戴高帽子,只是也上了漫画,一次一个小伙伴指着画嘲笑我,我捏紧了拳头欲揍他,他脸色灰灰地不再吭声了。

虽然如此,爸爸的心情却一天天沉重起来,整日无话。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单位上的高音喇叭就放起了《东方红》的乐曲,接着就听造反派们把那些挂牌子的牛*蛇神和与父亲一样的“走资派”集中起来训话,然后整齐地站在一高大的用彩漆画出的伟大领袖的像前,开始了早请示晚汇报的工作。念一段最高指示,表一番决心,罢了;傍晚又是读几篇语录,汇报一下一天的思想改造情况,表一番忠心,这才在薄雾蔼蔼的时分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因而那个时候,我家里很少有笑声,我也似乎就在那样的氛围中开始懂得了父亲的不易,以至于长大后,我对父亲那一代人的生命价值观总是在沉重中充满着深深的敬意,但对他们那艰辛而没有几天舒心日子的一生,又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的心绪……

那时,家家户户的门窗玻璃上都贴出了一个“忠”字,这字拆开来是九个字: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汉字的表述作用,可以说在那个时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那时四处兴贴毛主席像。我记得我家正屋墙壁上原先有两张刺绣像,一张是毛主席,一张是刘少奇。“文革”开始不久,刘少奇的画像被拿了下来烧了,说他成了坏人。后来妈妈把玻璃相框内的许多照片也取了下来。爸爸让烧了,妈妈不让,说想见老家的父亲母亲了到哪去找。这些年来,当我想念父亲母亲的时候,我就翻出老照片来细细端详父亲母亲的面容,从而也更加理解了母亲当年为什么冒着风险保存那些珍贵的老照片的缘由了。

倒是隔壁邻居的彭伯伯一把火把什么都烧了,搞得彭姨姨经常泪流满面地向彭伯伯要自己的父亲母亲。唉,这到哪里去寻找啊!那一代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中的许多人,还包括许多事,不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吗?我们这个民族,其实是需要强化记忆能力的,比如记忆历史,记忆现在……

(文中图片为网上下载)

郭文涟,笔名远逝的牧歌,山西翼城县人。湖南毛泽东文学院首届*作家班学员,年12月6日被授予伊犁州首批“伊犁英才”优秀专家工作室称号。系中国作协会员,*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伊犁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教师、行*监察、地方*史研究、企业营销策划等工作。长期供职于伊犁州*协,曾任*协伊犁州十届至十二届委员、伊犁州*协教文卫体和人口资源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经济科技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追求美的语言美的意境,作品内容多以反映西部山水人文风光和人世间的亲情友情为主要特色。已发表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余万字,入选多种版本书籍。散文《唐布拉的雨》《小巷风情录》相继入选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感受塔里木》入选教育部年全国中考语文复习试卷题集、江西省年中考语文试卷、苏教版《初中语文限时训练题集》、《八年级语文巩固训练题集》。《天山深处那棵苍老的松树》入选年重庆市高三年级毕业语文考试试卷,年广东湛江市语文考试试卷,年福建建瓯市届高三下学期中语文考试试卷。《我的伊犁河》入选年*内地高中班招生语文统一考试试卷和伊犁州直年中考语文试卷。《*,我的*》入选广东省《年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教材》。散文《坐拥爱晚亭》入选中国西部散文年排行榜。散文《海上观日出》入选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一单元。散文《沈从文的墓》入选江苏省~届高考语文复习试卷,入选年高考语文复习二轮复习现代散文阅读专题卷(三)。散文《戈壁风雪漫漫》入选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获奖名单。年1月11日*日报副刊,整版刊发了郭文涟与维吾尔族作家创作交流互动的文章。年9月7日,散文《我的伊犁河》被编入国家教育部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现代文阅读》。

策划、筹措建立了“小白杨”妈妈--富吉梅老人新居、伊犁湟渠历史文化陈列馆、“小白杨”故乡戍边文化展馆。由于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