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瓯城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座城门 [复制链接]

1#

建瓯古城门

近年来,数点建瓯城历史上存有的古城门,散见的有24座之说。所说不实。那么,到底有多少座?

01

明、清《建宁府志》和民国《建瓯县志》清晰记载中的古城门:

年刺史陆长源将州治从水南迁至*华山西向之旗山(今鼓楼后都御坪一带),拓城,筑城墙9里许,修筑9座城门:

(1)建溪门:亦称南门、广德门。城门洞现覆压于水南北桥头下。

(2)资化门:亦称长桥门、通仙门。保存较为完整。

(3)建安门:亦称市门、管门。年沐英拓城时圈于城内。民国拓路时拆除。(在今江南酒家门外街道一带)

(4)宁远门:亦称高门。年拆除。(在今城东近长江宾馆一带)

(5)水西门:亦称平*门。在今水西桥东桥头。(后弃用)

(6)西津门:亦称威武门、西门、万石门。现残存。

(7)临江门:现残存。

(8)通安门:亦称*和门、东门、卷秋门。年被拆除。(在横街南口)

(9)朝天门:在城北。-年修建瓯城区至小松公路时被拆。

年沐英拓城时新筑城门1座:

通济门:年被拆大部分,年再拆仅剩4米“囚”之。

年时禹拓城新建2座城门:

拱北门:在城北(不久弃用)

朝阳门:在城北(不久弃用)

显然,上述累计12座城门。后拱北、朝阳2门于明永乐间(-)弃用(清府志这么载,可年明府志“建宁府治之图”中依然标出拱北门,不知何故),水西门(宋改平*门)后亦弃用(具体时间无载。年明府志“建宁府治之图”中已无此门),建安门圈于城内失去城门功能实际上亦弃用。在相当长时期为8座城门(即这8座使用时间最久。可参阅年府志“建宁府城池图”)。——年清《建宁府志》“建宁府城池图”中有8座城门现仅剩5座城门:通仙门完整,广德门埋压于水南北桥头下,通济门削身后"囚"之像玩具,临江门和威武门残破。(鼓楼今已不宜再作城门“介绍”,因它早已演变成地标性建筑。且历史上很多城池都有钟鼓楼,建瓯也有。——建瓯通仙门另据府志“古迹”篇载,建瓯城有子城,有4座城门(双门、永庆、昭化、丰乐),今鼓楼(双门)就是其中一座。因其处于城内城门的意义淡去,且城墙早已弃用,鼓楼也只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未存城门之功用,故府志在“建宁府城”条中记述城门,按通常做法,并未将其列入,而是只记述城郭外围的12座城门。(就是将这4座列入,也只16座,未有24座)——建瓯鼓楼

02

对“24座古城门”之说之存疑:

网络上有流传“建瓯历史上有24个古城门”的文章(以下称“《24》文”)

《24》文述道:“建瓯历史上的古城门,不计算重复、更名、改造或者迁移等情况,总计应有24个古城门。老城区外围在五代作为闽国都城的极盛时期,有12座城门,分别为:宁远门(俗称高门,建国后毁)、通安门(*和门,俗称东门,建国后毁)、资化门(通仙门,现存)、建溪门(广德门,俗称南门,现存,拟回填地下)、建安门(久废)、大市门(也称市门、管门、馆文门,久废)、水西门(通济门,现存)、临江门(现存)、西津门(威武门,俗称西门,现存)、朝天门(建国后毁)、拱北门(久废)、朝阳门(久废)。老城区内围先为建安县城,后为建州城的“子城”,至五代时,装修为闽国皇宫的紫禁城,有4座城门,分别为:永庆门(久废)、双门(今五凤楼,俗称鼓楼,现存)、昭化门(久废)、丰乐门(久废)。城南建安郡旧址还有8座城门,分别为:东平门(久废)、东安门(久废)、通海门(久废)、镇南门(久废)、建宁门(久废)、建德门(久废)、朝江门(久废)、兴吴门(久废)。”——下略作分析:

——临江门

——通济门

——威武门

——广德门(资料图)

1、《24》文第一部分:“贺齐:年,在旗山周边,始筑建安县城,4个城门。”

此说值得斟酌:子城是什么时候建的,志书中无具体表述(只是记“意必置州时所创”,是种推测)。也就是说,这4门不一定是贺齐建的,不该这么“确切”地归其名下。

2、《24》文第二部分:“王蕃:年,在福船山下,新筑建安郡城,8个城门。”

文中说:“为了能让后来的研究者对建安郡城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尝试对建安郡城进行一个合理的复原。”显然,作者只是一种“推测”(这很正常很合理)。而接下来由这种“推测”,直接“创作”出8座城门(一一造出城门名)出来,且列入24座之中,作为真实存在。不知能不能这么写史?

3、《24》文第三部分:“王延*:年,在*华山下,增筑殷(闽)国都城,12个城门。”

文中说:“王延*还分别在西面增设了大市门(也叫市门、馆门或馆文门);在北面增设了拱北门和朝阳门。”显然所说值得斟酌:市门乃唐年陆长源所筑,而拱北门、朝阳门乃明初所建。

实际上这一时期,还是陆长源所筑的9城门,未有12座。

《24》文说:“宋孝宗:年,在*华山下,旨造建宁府城,8个城门。”——所说值得斟酌:实无“宋孝宗旨造建宁府城”之载(斯城至唐中已成规模“大格局”已定,不存在至南宋再“造建宁府城”之说)。且这时还是唐时的9座城门,不是8座。

《24》文说:“到了明洪武二年(年),都指挥沐英拓广府城之西南隅,合并了原闽国都城‘大市门(也叫市门、馆门或馆文门)’和‘水西门’。”——所说值得斟酌:这两座城门是唐代所建,这次拓城,是将市门圈进城内(城门功能已弃,民国时拆除),而水西门是弃用(宋时更名平*门。具体弃用时间不明确),并非两座合并。

——年明《建宁府志》“建宁府治之图”,于通济门和临江门间,未见有水西门,想必在这之前已弃用

《24》文说:“明洪武十九年(年)……并在原唐末五代殷(闽)国都城的两个旧城门遗址上重建了‘拱北’、‘朝阳’两个城门。”——所说值得斟酌:这次拓城将*华山揽入城内是首创,不存在什么殷都旧城门遗址。且此2门为新建,并非王延*时期所建。

▌本文作者:吴传剑

编辑/巫雨蓉责编/*永健审核/郑卫华监制/魏剑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