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401/5270056.html倘佯在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建水县团山村,除了古民居,还数草编工艺品吸引眼球,传统的草墩、草垫,精致的小扫帚、小宝塔、小花篓等饰品美不胜收。这些草编工艺品,不仅为景区增添了当地旅游文化元素,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平台。
梁鑫伟摄
然而,说起团山村的草编,不得不说起一个人,她就是团山村巧媳妇编织协会会长、团山草编的领头人——张曼华。
张曼华和她的草编茶几
团山村位于西庄坝子泸江河南岸,这里历史以来都属于建水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村里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则在农闲之余,将稻草变废为宝,精心编织成草墩、草垫作为家用或赠送亲朋。今年66岁的张蔓华是地道的团山人,受父辈影响,她从小就非常热爱草编这门技艺,不到10岁时就能独立完成小号草墩、草垫的编织。“那些年穷啊,要钱没钱,要物没物,所以村里的妇女几乎个个都会这门手艺,大人编,小孩学,一代传一代。”张蔓华手里一边熟练地编着一边形象的说:“因为坐着比普通板凳软和、舒适,草墩、草垫就成了那个年代多数农村家庭的‘土沙发’了。”
曾几何时,各式各样的真皮沙发、布艺沙发进入普通人家,替代了曾经的“土沙发”,而草编技艺也再没有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授。
随着团山村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和团山旅游景区、西庄乡村旅游的开发,到团山村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居住在景区入口处的张曼华,每天看着出出进进游客,她突然机灵一动:如今的城里人都在追求原生态的东西,要是把草编做成旅游工艺品,一定会受到游客欢迎。
外国游客被草编技艺吸引(梁鑫伟摄)
就这样,张曼华重拾荒废多年的草编技艺,精心编织了一些传统的草墩、草垫向游客销售,没几天就被抢购而空。一看有市场,张曼华索性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草编上,并根据游客需求,在传统的编织技术、样式上进行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传统的草墩、草垫通过外型改观,不仅保留了“土沙发”的功能,还可以当饰品作摆设。同时,她还创新编织了花篮、花篓以及扫帚、宝塔等小饰品。在取材上,除了稻草,她还将荸荠草、包谷叶也利用起来,风格各异,也深受游客喜爱。采访时,张曼华正在收尾一套草编茶几,她高兴地说:“这是游客预订的,交货后就有元的收入了。”
在凉房底下就有活干,有钱赚。村里的其他妇女似乎也嗅到了商机,纷纷加入到草编的行列中来。县妇联和西庄镇*委*府顺势在团山村成立了“巧媳妇编织协会”,张曼华首当其冲成为了首任会长。
巧媳妇们在门口街边编织
“既然成立了协会,又让我当这个会长,就不再是我个人的事了,只有带领村里更多的妇女同胞搞好草编,赚到钱,才对得起这个会长称号。”张曼华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协会成立后,为了扩大草编队伍,让草编逐步形成产业,惠及更多村民,张曼华在*委*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动员和组织本村妇女学习草编技术,无私将自己掌握的草编技艺传授于其他妇女。
巧媳妇展示草编工艺品
李智英是一名外嫁来的彝族妇女,之前对草编技艺只是一知半解,加入巧媳妇编织协会后,她虚心请教,勤学苦练,在张曼华及其他“巧媳妇”的帮助下,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编织技术,并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传统的草编工艺上进行创新,其草编产品也深受欢迎,在建水县首届“巧媳妇”草编技能竞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参加编织大赛的巧媳妇(梁鑫伟摄)
如今,团山村的草编工艺在协会及张曼华会长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会员从开始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74人,汉族妇女、彝族妇女、哈尼族妇女,纷纷加入到“巧媳妇”的行列中来,并从本村逐步向附近村辐射,构成了一幅各民族共同编织团结梦的幸福画面。
来源:建水古城
如果你有关于建水好吃的、好玩的,关于建水历史文物古迹的,关于你和建水的故事的,赶快给若水投稿吧!让我们一起发现更多建水的美好。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