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八闽非遗行食物中的传奇不仅是饼那么简
TUhjnbcbe - 2023/8/12 21:46:00
北京好治疗痤疮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在福建,光饼有特殊的地位。冰心先生曾在致《福建日报》副刊编辑的信中怀念道:“我有半个世纪没有吃到又脆又香的光饼了。”每个人的乡愁原点,大多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食物。物美价廉的光饼,多姿多彩的吃法,是许多福建人最实用的乡愁“解药”。

在每个南平建瓯人的心里,说起家乡的味道,光饼必占有一席之地。鲜香、酥脆、绵软的口感,透过味蕾,直击人心。年,“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之一的“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更是为建瓯光饼添上了一笔闪亮的色彩。

烤制的小饼浓厚的历史底蕴

光饼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唐朝末年,王潮率河南子弟入闽,也将家乡固始的“火烧馍”带到了福建,这就是光饼的前身。唐朝时,固始叫光州,故名“光饼”。

另一种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入闽歼敌,大获全胜。相传戚继光由浙率部入闽抗倭之时,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以面粉制成圆形饼坯,烤制成一种最简单的小饼,圆饼中心打一小孔,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此举大大加快了行军速度,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当戚继光部队路经建瓯,这种小饼的制作方法流入当地,人们为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弘扬其抗敌护民的爱国精神,便将这种小饼称为“光饼”。

这个故事在不少典籍中得到了证实。清代施鸿保《闽杂记》中说:“光饼,戚南塘平倭寇时,制以备军行路食者。后人因其名继光,遂以称之。今闽中各处皆有,大如番钱,中开一孔,可以绳贯。”

制作技艺独特精益求精

建瓯光饼以房村“旺弟光饼”为代表,其饼坯烤熟后,面向炭火的表面向外微凸,饱满润滑,呈古铜色,称为“金面”;贴于炉壁的底面则平展、脆硬而不焦,称为“铁底”;介于表面和底面之间的外圈呈灰白色,称为“银边”,其内层则松软如海绵,称为“棉花心”。上乘的光饼出炉时,饼面金黄,色泽均匀而无焦痕,饼边色白,饼底看似硬挺,咬之松脆,故誉为“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

建瓯光饼的制作技艺十分讲究。在原料、馅料、辅料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掌握发酵技术,先将发酵的面粉和成面;然后将面团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棰碾成饼坯,坯中间戳两个小洞,饼面加葱和肉。烤制光饼时,还必须掌握炭火的燃烧温度和出炉时间,一边观察饼被烤的程度、一边调整火候,才能烤出恰到好处的光饼。

此外,烤制高炉光饼,需使用建瓯特有的、炉口侧开的“高炉”。所谓“高炉”,是将传统焙饼的炉立于木架之上,砖块砌底,再用开一炉门大小口子的大陶缸倒置其上加工而成。焙饼时,把饼坯贴在炉内壁左、右面及顶上,炭火猛烤至饼将熟时,又用泼水将炉火火势压弱,瞬间水蒸气充斥炉间,一次烤饼可达百个之多。相较于炉口上开的“矮炉”,“高炉”更能够围聚火力,烤制效果也更佳。

如今,光饼在建瓯广为流传,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小吃,而且成为了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建瓯光饼久盛不衰,极具风味的光饼店遍及建瓯城乡大街小巷,这些都离不开“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旺弟光饼”负责人郑建军等人的努力。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郑建军的外祖父、建瓯光饼第五代传人陈旺弟创立了“旺弟光饼”。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他们对饼馅配料、烤炉工艺进行完善,逐步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光饼成为了最具建瓯特色的小吃之一。

今天,光饼已经成为八闽大地上的一张名片,人们吃光饼,也同时纪念着一段历史,传承着一种文化。光饼算得上食物中的“传奇”,不光是饼那么简单。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闽非遗行食物中的传奇不仅是饼那么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