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玉瓯浮动处,云根石髓流元朝武夷茶诗品读
TUhjnbcbe - 2024/3/8 17:28:00

玉瓯浮动处,云根石髓流

吴斌

元朝武夷诗人赵若槷,有一首题为《武夷茶》的茶诗,诗中对武夷茶与岩石的不解之缘有着很深刻的强调。原文为:

和气满六合,灵芽生武夷。

人间浑未觉,天上已先知。

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

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

靓丽武夷山

赵若槷,字顺之,号涧边。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工诗歌,能词曲,著有《涧边集》等二十卷,是当时崇安的一位知名文人。

武夷山九曲溪的六曲溪南有一块著名的响声岩。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上有许多的摩崖石刻,特别是有着朱熹的“逝者如斯”等好几幅与朱熹相关的题刻。

武夷山朱子逝者如斯题刻

在响声岩的摩崖石刻中,有一方是与赵若槷有关的,其内容为:

至元庚寅重三节,蜀人母逢辰督修武夷书院毕,偕赵必社、安天民、赵若槷、罗元豫、詹光祖、彭文甫、刘应徐来观文公题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

这幅石刻的作者四川籍人母逢辰,当时在建宁府(现福建建瓯市)担任通判,当时的建宁府辖崇安县(现武夷山市),通判就是副职(类似现在的南平市常务副市长)。估计是他倡导并争取了专项资金,重修朱熹的武夷书院(即武夷精舍,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的第五曲溪畔)。他亲自到武夷山,实地督修武夷书院,并在竣工之时,与陪同人员一道,就近到离武夷书院不远的六曲溪南响声岩处,瞻仰朱熹“逝者如斯”等的题刻,在陪同人员的要求与鼓动下,留下了这方题刻。这是一幅记事题刻,大意为:

元至元庚寅年()三月初三,蜀地人士母逢辰督修朱熹的武夷书院,竣工之时,偕同赵若槷、詹光祖等人来六曲响声岩,瞻仰朱文公(朱熹)的摩崖题刻。

武夷山天游峰

赵若槷作为母逢辰重修朱熹武夷书院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被列入此题刻的名单之中,且排在了当时被聘为武夷书院教授的詹光祖之前,可见其在当时的崇安,是一位相当知名的文人。

赵若槷在《武夷茶》诗中,用“石乳沾余润”表达了武夷茶犹如石头中流出的乳汁,受到阳光雨露滋润的同时,沾染了岩石的精华,因而品质特别的出类拔萃。但他意犹未尽,又用了“云根石髓流”,再次强调武夷茶是从云的根部(武夷山有云窝之称,因此赵若槷说是“云根”),石头的缝隙里,流出来的石髓。赵若槷在一个句子里,连用了两个“石”字,相当感性地表达了他体悟到的,武夷茶与岩石关系的紧密,以及所特有的岩韵特征。

武夷山岩韵摩崖石刻

传说发现武夷山第一颗茶树的地方名叫“茶洞”,茶洞之上就是“天游”峰,茶洞之下就是“云窝”,这整块地点就是被郭沫若说成是超越桂林山水的“一小丘”,被道家说成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的“升真元化”洞天。赵若槷作为崇安人,自然知道这些典故,所以有“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的诗句。意思是说,靓丽的茶盏里浮动着刚刚煎好的武夷岩茶,还没有开始喝,只是闻其香、观其色,便已神思遐想,犹如置身武夷山最美的茶洞、天游等地游览一般的惬意了。

武夷山云窝

到此,我们可以对赵若槷《武夷茶》全诗,做个大致的整体意译,为:

天地交泰和气布满乾坤,这和谐的氤氲之气在武夷山孕育出了优质的茶芽。人们或许还没有感受到早春这和谐的孕育之气,但灵性犹如天上神物一般的武夷岩茶,早已率先感知。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吸收着烂石土壤的精华,像是从云的根部,石头的缝隙里流出的“石髓”,这一切成就了武夷岩茶有如“石乳”一般的品质。在靓丽的茶盏里浮动着刚刚煎好的这种武夷“石乳”,还没有开始喝,只是闻其香、观其色,便已神思飞扬,犹如置身在武夷山最美的茶洞、天游等地,游玩一般的惬意了。

愿我们能保护好这一方独特的“云根”与“石髓”,让这美妙无比的“石乳”永存人间。

武夷茶山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瓯浮动处,云根石髓流元朝武夷茶诗品读